番茄苗上长了白毛、红薯上长出黑斑……农作物“生了病”该如何对症下药,是困扰种植户的一大难题。不过,这一难题在js333线路检测中心4名大三学生研发的农作物线上“问诊”平台迎刃而解,只要拿出手机“咔嚓”一拍,就能实时检测农作物得了什么病,并推送相关治疗方案。
2月22日,在js333线路检测中心软件学院,识农“照”丰年团队的负责人黄志泉正和成员一起修改完善团队项目——基于轻量化卷积的神经网络植物病虫害识别程序。几天前,他们在全国7大赛区26支团队中脱颖而出,斩获第二十一届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科技大赛中国区总决赛冠军。这是河南省高校首次获得此奖项。

“我们的程序就像是一个线上的‘植物医生’。”黄志泉介绍,他们研发的程序通过收集大量的植物病虫害信息建立完善数据库,在用户上传农作物图片后可以第一时间扫描识别,精准研判病虫害类型。
“我们都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河南又是农业大省,我们想通过自己所学来为家乡作些贡献。”凭着反哺社会的一腔热情,去年年初,黄志泉便将自己研发的想法与同是软件工程专业的几名同学交流,几人一拍即合。
想法有了,如何实施却让几人犯了难。js333线路检测中心软件学院副院长孙立功得知后,担当该团队的指导老师,从数据采集收集、技术研发等环节全程给予指导,帮助他们的项目落地成型。
“想要程序真正有用,必须得走出去,在田间地头了解真实的农作物生长状况。”在收到孙立功的建议后,几人分别前往信阳、焦作等地,在农田里观察、记录,获取最真实的一手数据信息,建立起病虫害数据库。

“我们的识别速度比普通植物病害识别程序快,可识别50余种常见病虫害,识别精确度可以达到90%,并且同步更新有关病虫害的治疗方案。”黄志泉表示,相较于市面上常见的同类型产品,自己团队的项目主打“快、准、治”,用户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精准的农作物病虫害信息,并同步掌握治疗策略,实现“问诊”“求药”一体化,极大提升用户的使用满意度。
目前,黄志泉正与团队成员一起将程序进一步优化,并推出英文版本,将于3月参加第二十一届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科技大赛亚洲赛区比赛。
“希望我们研发的程序可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全世界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尽一份力。”黄志泉说。
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大赛创始于2003年,旨在鼓励青年学生发挥想象和创新能力,投身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学生科技竞赛,有超过100,000名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参与,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支持。Imagine Cup大赛为全球青年学生提供一个激发技术创新潜力和利用科技创新解决社会面临的实际难题的平台,向学生展示科技为真实世界所带来的各种机会,使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沟通和交流他们的科技创新体验。
新闻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34107902/rmh34107902